全固态电池被誉为锂离子电池的“圣杯”,它用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取代目前商用电池中易燃易爆的液态电解质,有望同时解决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三大核心难题。然而,寻找一种兼具高离子电导率、卓越的化学/电化学稳定性、良好机械性能且成本低廉的固态电解质材料,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最棘手的挑战之一。传统的“试错法”研究模式耗时耗力,如同大海捞针。
如今,人工智能的介入正在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一个顶尖研究团队在《先进材料》期刊上发表论文,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AI在浩瀚的材料宇宙中进行“精准挖矿”,快速定位宝藏材料。
构建百万级别的虚拟材料库
研究的第一步是构建一个庞大的虚拟候选材料数据库。团队聚焦于一类被称为“硫代磷酸盐”的材料,这类材料已知具有不错的锂离子导电潜力。通过计算化学方法,他们系统地替换晶体结构中的元素(如用锗、锡、硅、磷、硫、硒、碘等元素进行不同组合),生成了一个包含超过120万种 hypothetical(理论上可能存在)晶体结构的庞大数据库。
训练“AI材料学家”:定义关键描述符
面对海量的候选结构,逐一进行高精度的量子力学计算来评估其离子电导率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即便使用超级计算机也需要数年时间。
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直接计算离子电导率,而是训练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来识别与高离子电导率相关的关键“描述符”。这些描述符是从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中提取的,例如:
-
锂离子位点能量景观的平滑度: 锂离子在迁移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能量壁垒高低。
-
晶格动力学特性: 晶体结构中特定原子团的振动模式是否有利于锂离子的“跳跃”。
-
化学键的强弱和晶体结构的几何特征。
研究人员首先用一个包含数百种已知固态电解质及其离子电导率数据的小型数据库来训练这个AI模型,让它学会如何根据材料的描述符来预测其导电性能的优劣。
高速筛选与精准预测
训练成熟的AI模型化身为不知疲倦的“材料筛选师”,开始对那120万种虚拟材料进行快速初筛。在几天之内,AI就从百万大军中筛选出了500多种理论上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顶级候选材料。
随后,研究人员再对这500多种材料进行更高精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进行验证。最终,他们成功确定了18种此前从未被报道过的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其理论离子电导率与目前已知的最佳材料相当甚至更优。其中几种由锡、硅、磷、硫、碘等元素组成的材料尤其令人瞩目,因为它们不含昂贵或稀缺的元素(如锗),更具商业化潜力。
改变材料研发的范式
这项研究的成功,标志着材料科学研究范式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
从“试错”到“理性设计”: AI将科学家从繁琐的重复性实验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专注于最有可能成功的目标,将材料发现周期从数十年缩短至数月甚至数周。
-
探索未知化学空间: AI能够发现人类直觉和经验可能忽略的、非显而易见的化学组合,开辟全新的材料研究方向。
-
加速技术迭代: 对于全固态电池这类能够深刻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电网储能的关键技术,研发进度的加快意味着我们能更早地享受到其带来的红利。
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与合成化学家合作,在实验室中将这批AI预测的“明星材料”真正合成出来,并进行电化学测试,将虚拟的预言变为现实的产品。毫无疑问,AI与化学的深度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技术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