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发布日期:2025/8/20 13:54:00

在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和塑料污染的双重危机之际,化学领域传来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科学家领导的联合团队,成功地将一种常见的细菌改造为高效的“细胞工厂”,能够直接“吞食”二氧化碳并“吐出”有价值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这项研究被业界誉为绿色合成与合成生物学的完美结合,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潜力。

目前的困境与创新的灵感

传统塑料源自石油或天然气,其生产过程不仅消耗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还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废弃的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虽然可生物降解塑料如聚乳酸(PLA)和聚羟基链烷酸酯(PHA)家族中的PHB已经存在,但它们通常由玉米、甘蔗等粮食作物发酵制成,存在着“与人争粮”、占用大量耕地和水资源的问题。

研究团队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中某些能够进行化学自养生长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利用无机碳(如CO₂)作为碳源来构建自身细胞物质。然而,这些天然菌株往往生长缓慢,且目标产物的产量极低,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精准的基因编辑:打造超级“细胞工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生长速度快、基因工具成熟的大肠杆菌(E. coli)。他们的目标是重新编程大肠杆菌的中央代谢 pathways,使其从一个异养生物(需要消耗有机碳源如糖类)转变为一个能够高效固定CO₂的自养生物。

这个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多个关键步骤:

  1. 引入CO₂固定途径: 团队将一种名为“CETCH循环”的人工固碳途径的关键基因植入大肠杆菌。CETCH循环比自然界中的卡尔文循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固碳途径)效率更高。

  2. 改造能量代谢: 为了驱动这个耗能的固碳过程,研究人员对细菌的能量系统进行了改造。他们利用甲酸盐(HCOOH)作为能源,甲酸盐可以通过太阳能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CO₂反应制得,从而实现整个过程的碳中和。

  3. 重构合成路径: 团队进一步编辑了细菌的代谢网络,将固定下来的碳原子引导至合成PHB的路径上,并敲除了会消耗中间产物的冗余代谢反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碳流向目标产物的效率。

经过多轮精密的基因编辑和筛选,他们最终得到了一种稳定的人工合成菌株。在充满CO₂和甲酸盐的生物反应器中,这些改造后的大肠杆菌成功地将CO₂转化为PHB,并在其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塑料颗粒,产量达到了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水平。

深远的影响与未来的挑战

这项技术的成功演示意义深远:

  • 负碳技术: 它提供了一种“负碳”的生产方式,直接利用温室气体作为原料,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

  • 可持续材料: 生产出的PHB塑料在使用后可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完全降解,形成闭合的碳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 能源耦合: 该过程可以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耦合。利用过剩的可再生能源生产甲酸盐,再用于驱动固碳过程,实现真正的绿色制造。

当然,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仍面临挑战。目前的主要瓶颈在于转化效率和成本。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优化菌株性能,提高反应速率和PHB产率,并设计出高效、低成本的大型生物反应器系统。

尽管前路漫漫,但这项研究无疑为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指明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它证明了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创新,曾经被视为废物的二氧化碳,完全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构建更美好世界的基石。

上一篇:人工智能驱动新材料发现:百万种候选材料中快速锁定下一代固态电解质 下一篇:没有了